! 寶相禪寺 真一老和尚、位於南投縣埔里鎮麒麟山-南投,真一老和尚,念佛,埔里,禪寺,寶相
寶相禪寺LOGO
佛學知識

  

文件下載


執著即妄 不執著即真


2008年12月26日


        今天我跟各位談談:執著即妄,不執著即真。


        我最近所講的,都是我們每一個人在修行上所應該注意的。你能夠真正找到真心,才是修行的起步,也是用功的開始。


        為什麼我們會在修行過程中(尤其在坐禪)發生奇奇怪怪的事情?會走火入魔?為什麼我們現在學禪的人很多出問題?最主要的就是因為妄想跟執著。許多人坐禪的目的就是想看到東西,想要得到什麼。你想要看東西、又想要得到東西,這個就是著相。這種著相就會引起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 這五蘊所引起的五十種陰魔。佛在《楞嚴經》裡面講得很徹底。佛為什麼會講《楞嚴經》?因為阿難尊者還沒有開悟,還沒有找到真心。他不曉得,真心是沒有生滅的。所以才為阿難尊者講《楞嚴經》來引導阿難尊者能夠開悟,找到真心。找到真心才是我們修行的起步。我們平時在誦經、拜懺,對我們真心的用功上一點幫忙都沒有。我們修行人必需先找到真心,好像我們要去一個目的地,你對這個目的地怎麼去都不曉得,你還是在這個圓圈外轉。 


       在講這個題之前,我先把「性覺必明,妄為明覺」這兩句先跟諸位講明白。「性覺必明,妄為明覺」這兩句的意思就是說:「有所明是妄覺,無所明是不覺,不覺便是無明,妄覺和無明皆非正覺。」第一句:「有所明是妄覺」。好像我們打坐,坐到有的時候心會動,這就是「有所明」。打坐的人有時候坐坐,整個身體都會動就以為我坐的不錯!我有所感覺。其實這是一個妄覺,你不要認為這個是真的,你要瞭解。打坐的人會出問題就是這樣,認為我已經坐的不錯了,我的身都會動(這是妄覺)。你如果一直執著在這,那就很危險了。第二句:「無所明是不覺」。修行當中沒有明顯的表示,就是說在過程中不覺。第三句:「不覺便是無明」。我們為什麼不覺呢?就是有無明遮住。第四句:「妄覺和無明皆非正覺」。你在打坐中,你有妄覺跟無明起,這都不是正覺。在修行過程中,把「妄覺」跟「無明」當作是「正覺」那麼就會容易走火入魔。你認為這個是對的,你修成功了,其實是被自己騙了,所以會出問題,會出差錯。「有所明就是妄覺」、「無所明就是不覺」、「不覺便是無明」,所以說:「妄覺和無明皆非正覺」。


       在修行過程中我所講的這四句,都影響到我剛才所講的:「性覺必明,妄為明覺」。很多人在修行過程中迷糊了,這四句都是我們第六識跟第七識意識思維的變化。你不要把這個認為是真的喔!我們平時對於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要很注意。對修行很容易著相、妄想、執著的人,就很容易落到這些地方,所以我們必需要知道。


進一步:什麼叫做「性覺妙明」?什麼叫做「本覺明妙」?這兩句對一個修行的人是非常的重要。我們必需要瞭解:「性覺」是指性中之覺。「性」,我們的自性,也就是佛性中的「自覺」。這個「覺」就是清淨的覺性;也就是整個性體就是「覺」。所以「性」與「覺」不是兩種東西。「性」,就是我們的佛性。佛性裡面這一個「覺」就是清淨的,如果不是清淨,就不叫做「覺」了。「妙明」就是說「性覺」本來能夠了了分明,叫做「妙明」。妙呢,起用妙用。我們修行如果修到已經圓滿、具足了,那麼起用妙明就自在了!到這個地步,你所得到的神通,天眼通、他心通…,就不會受到外來所影響。好像說我們要看東西,把窗戶打開看一看;不看我把窗戶關起來!《金剛經》所講的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不真。」這虛妄是從什麼地方來的?由我們的第七識(末那識)現化出來的叫做意生身。如果修到能夠明白了,叫「如來意生身」,就已經快要到「性」了。


       現在我講這個恐怕你們還聽不懂,因為你們沒有到那個程度。但是我把這個講給你們聽,是讓你們能夠瞭解這個事情。不管念佛也好或是坐禪的時候,凡是「有所相」,那都是「妄覺」、或是「無明」所起來的東西,都非「正覺」。所以你們一定要瞭解:如果能達到「妙明」,這個「妙明」就是你們的「性覺」中能夠了了分明,那麼就能一切無所不知、無所不了。「明」就是「覺」,「覺」就是「明」。「性覺」既無所執,甚至於無所住,我們稱之為「妙」。我們修行的過程中,從初地菩薩一直到十地菩薩,十地菩薩上去叫做等覺,等覺上去叫做妙覺;妙覺已經是佛了,等覺是補處佛。所以菩薩有分十二等。妙覺能生起無盡妙用,若已經修到這樣的話,這叫做「性覺妙明」,很自在了。本覺是指妄覺,無明是不知不覺,所以說,「本覺明妙 」還不到「妙明」;還只是「明妙 」,不是我們所要的東西。這一點我希望大家都能夠瞭解,這是修行中要去注意的,這些你如果不注意就容易出問題。很多人學禪都出問題就是在這個地方。六祖講過:行、住、坐、臥都是禪;禪並不是只有呆呆地坐在那地方,沒有執著、妄想就是禪。真正坐禪,那就是「性覺妙明」,宇宙一切的事情你都瞭解、自在。


       接下來講「執著即妄,不執著即真」。我們這個覺體不是所明的對象,它本身就是「妙明」,就是「覺非所明」。但因眾生執著,認為:「明」就要「有所明的對象」。所以打坐就要找對象;就是希望我能看到東西,這就是「有所明的對象」,他分不出「覺」跟「明」的用處,認為打坐就是以「覺」來找對象,我有看到東西,這就是有「所明」。於是在「覺」外又生出「明」來,這就是「所明」。「所明」即「因明立所」就是「妄覺」;既然有「所明之物」,同時就生出「能明之心」,「能明之心」即生妄能。這樣一來,「覺」跟「明」就分開來了。本來我們在未生之前,這個真如的佛性,既沒有同,也沒有異;當體就是一真法界。


       我們的幻境是如何產生呢?本來「覺」就是覺體,這個覺體不是我們「明的對象」,也不是我們「明、所明」的那個「覺」;那個「覺」是跟「明」相對的。 你要瞭解喔!因為眾生認為:「明」就要有對象,於是將「性覺」錯認為「明」,就把我們的真如妙體作為「明」的「所明」而成為「所明的對象」。我們修行中會有誤差,就是在這裡,就是在「覺」外又生出「明」,這個「明」是妄明。所以說既然有「所明之物」,當然有「能明之心」,有「能明的妄覺」,就有「所明的妄心」。在我們心、境的相對時,就生出所謂的業相,這些都是業相。業相有轉相跟現相,就會分出這三種的細相。 


       若我們動了心,在「覺」之外又有了「明」,這個「明」就是無明,就是業相,業相就是這樣起來。業相起來之後就生起能明、所明,這就是轉相。轉向虛妄,轉到有相裡面去了。我們追求有相,會轉到有相裡面。本來沒有山河大地,就是因為這個無明的妄動,我們自己以為有個能「覺」,所以我能感覺到有這個。這樣一來,「覺」跟「明」就分開來了,變成兩樣東西,就生出了這三種的細相。由細相再生起粗相,於是山河大地…等等就立起來了。有了這三種細相,虛妄的相就會顯現。現相之後,就開始分別了,這是什麼?那是什麼?這是我的,那是他的。一切的瞋恨跟執著和這些有相的都現出來了。要知道:宇宙的山河大地都是由妄動動出來的。所以佛陀告訴我們:山河大地,都是從我們的自性中現量出來的。娑婆世界也是我們自性中的現量出來的。那有娑婆世界?人也是從我們自性中現量出來的。 


       我們要知道:「覺」之外有「明」,「明」之外有「覺」這就是妄覺。由能、所對立而起動搖,再因動搖之緣故生出五大種性,這即是無明中三細相的現相。我們有妄動才生幻相,若五大種性不生出,就沒有世界生起。對於處處執著的凡夫來說,那是幻相,因為我們沒有修到那程度,所以我們都是以真為假、以假為真,這就是相反的作用。而佛菩薩是應緣而啟妙用,你跟他沒有緣,他不會啟妙用,這就是真實相,這就是性體的光明。所謂真、妄,就在我們轉念之間,不在所對的境上。所以我們看到東西、接觸到東西,這些是真、是假都是我們轉念之間,而不在所對的境上。


       修行人平時須少打妄想、少執著就是這個道理。看到東西不要起分別、也不要去著相,要離這一切的相。但是我們平時已經習慣一看到東西就要把它分別,習慣就會變成習業。所謂業障就是這樣來的:從業相變成轉相,就變成現相,就是這三種的細相,由三種細相再轉變成粗相。我們一定要注意:如果我們執著,這即是妄;我們不執著,這即是真,就是見性,只管隨緣起用就行了。有一句話:「隨緣不變、不變隨緣」,隨緣是一個用,也是一個動詞。不變,什麼是不變?是我們的性體不變!而不是把它用在「去餐廳吃肉」為隨緣,用處不是在這。我們利用文字,但文字不能解說一切,以文字來解說的話就落兩邊,就隨人家的思想、隨人家的用意來把它扭轉,這是大錯特錯。 


       學佛要真正從真心去下功夫。平時要把我們的習氣毛病、挑剔顛倒的思想、意識分別的作為,通通消光。修行不是只有說:我念一部經、我念多少佛、或是我持多少咒,這個叫做修行;這只不過是一種例行的功課而已,不是真心。找到真心才真正是下手處,才是把功夫用上。「隨緣不變、不變隨緣」,不變乃是我們的性體,一個是用、一個是體;用是隨緣,體是不變。 


       很多學佛的人都是用文字來解義。用文字上來解,叫做落文字邊,叫做謗佛、謗法、謗僧。所以希望大家能夠瞭解,怎樣去受持?怎樣去行持?譬如:修行人平常不看電影,有時候人家說:「我們來看電影!」「好吧!」這叫做隨緣不變。你不要又來「不行、不行,我們出家人不能看電影!」這個就是著相。為什麼?電影歸電影,你還是你嘛!它演它的,你要自律,這叫做隨緣不變。不變隨緣,我們的自性、體性不變,我一切隨緣。在美國有時候出去,他說:「師父!這個地方沒有素餐廳,我們到美國餐廳去吃沙拉吧(Bar)好嗎?」「 好啊!」為什麼?你吃你能吃的就好了,這叫做不變隨緣。我不變啊,隨你方便就好。不要執著,一執著就落在相裡面。這個相裡面就好像一個坑,你爬不出來,久了就變成業障。所以修行要圓融,隨緣不變、不變隨緣。 


       修行人不要執著得太厲害,你有所執著就有著相,有著相就不能看破、放下,來去就不能自在。所以我們修行人只管隨緣起用就行了,平時一真、一妄,都是我們的分別跟執著,看不破而著相,你有著相就跟著外面的事物走。你如果不分別,你跟外面的事事物物就沒有關係了。為什麼?因為我們的自性在內,外物染不上。自性本來就是清淨,如如不動。平時修行都要去瞭解,不要太執著。有的人老是說:我的業障太深!業障在什麼地方?業障就是我剛才所講:有業相就會轉相,就變成現相,人都是這樣。希望各位能夠聽了之後,好好地在修行的過程中,時時觀照自己心的起動。時時把心觀照好,不要受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這五蘊影響。平時六根多關注內部,少看外頭,功夫還沒有達成,不要東張西望、東看西看,那就容易被染。人還沒有到那種定,就容易被外來的這一些所染上。一染就有業相,一有業相就會轉相,轉相就有現相。因為分別、著相,就是造業。 


       今天所講的,希望你們能瞭解:「明」跟「覺」是不能分開。有所明,那就是妄覺。所以打坐也好、念佛也好,你有明了,不要去執著。你離了這些執著這才會達到「覺」。如果有妄想跟執著,那就是不覺了,不覺就是無明障礙。希望大家不要有所求,也不要想有所看。不著一切相,自然就能有所得。念佛的人要俱足信、願、行。你沒有信、有願,還是到不了西方極樂世界。你有信、沒有願,也到不了。所以信、願、行必需要俱足。你有信、有願,佛號雖然是念的不多,還可以往生西方。你雖然有念那麼多佛號,但是信和願沒有做到,還是到不了西方極樂世界。希望大家不要只求要看得到、得到什麼,這一切都是著相、妄想。一切都要把它拋開,要自自如如,保持你清淨的覺性去修行就對了!
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
多國語言翻譯

寶相禪寺網址QRCode

寶相禪寺
545南投縣埔里鎮麒麟里過坑路69號
TEL: (049)292-5113
FAX: (049)292-6271


http://pxmonastery.org
E-mail: px@pxmonastery.org
總訪客人數:1958448
本網由 千立人文科技 設計建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