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 寶相禪寺 真一老和尚、位於南投縣埔里鎮麒麟山-南投,真一老和尚,念佛,埔里,禪寺,寶相
寶相禪寺LOGO
佛學知識

  

文件下載


十二因緣 (二)


2007年12月29日


       我們接下來就是講十二因緣的第四:「名色」。什麼叫做名色?就是胎形名之為名色,色就是我們的身體,就是色身。名色就是初入胎中,剛到子宮裡面,這時就具有色蘊,至於受想行識四蘊,尚徒有虛名,還沒有完全形成。這個名色是什麼東西呢?好像是一包膿漿,像瘡裡面的膿一樣,這是男女的精卵會合在一起而形成的,這個我們就叫做名色,這是色身的型態。所以,我們這個肉身是屬於不清淨的色體。我們如果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,是蓮花化身,那麼就沒有這種生老病死苦,就是不生不滅。這個肉身,時間一到四大分裂,好像四座山一樣分開了,什麼東西都沒有了,所以說,不是究竟。我們是藉這個名色的助緣,漸漸地長出胎形,那麼人六根也漸漸地長成了,我們稱之為「名色緣六入」。


       人死後做七,就是因為中陰身每七天一個生死,每七天一個變化,每死一次,你的中陰身就縮小一次,中陰身剛出來時可以穿牆,但是每一個七死一次啊,他的體型就越縮小,慢慢地就沒有了。中陰身是七天一個變化,投胎後也是七天一個變化,最初像一團漿,慢慢地就像膿瘡一樣,又慢慢地長成一個苞,就長成一個胎形。長出了頭,接著四肢也出來了,但是六根還沒完全具備。之後慢慢地長出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,慢慢地就長出了頭髮、眉毛、指甲,這個叫做名色。這是人初投胎的情形,這完全是由識而來,識就是們平常講的八識心王。我們會造因大部份都是由前六識來的。古德就講:修行的人平時在行、住、坐、臥當中,就要收攝六根,也就是把六識守住,你能守住就不會形成十二因緣。我們修行人要把眼向內觀,耳朵也收起來向內聽,但是我們都喜歡看外,向外看就受外面六塵的影響,引起識的分別以及執著而造惡。


       我們接下來就講第五:「六入」。六入是指什麼?就是見、聞、嗅、嚐、覺、知等六種心性。這六種就是我們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一種性。見性就是我們的眼睛,聞性就是我們的耳朵,這個嗅性就是鼻子,嚐性的就是舌頭,覺性、感覺就是身體,知就是意識,是六種的心性,也是我們平常講的心識。人的眼根對色塵(外面的形形色色)即是見性。耳根對聲塵即是聞性。在這裡,我要問問你們,我們眼根看到顏色,我剛剛講是見性,你們認為對不對啊?是誰在看?是眼睛在看呢?還是什麼地方在看?耳朵聽外面的聲音,我們叫做聞性。那麼是耳朵在聽呢?還是什麼地方在聽?這個我以前都跟你們講過了,我想讓你們思考領悟,我不要老是跟你們講答案。你們記答案好像學校考試一樣,沒有什麼意思。鼻根聞到香的是嗅性,舌根、身根、意根,都是一樣。此一情形,六根都已長成,而能起見性,也能夠有聞性、嗅性、嚐性,覺性跟知性,這都已經具備了,就能夠起一切的作用。根對境的時候,則會有這六種性念,這就是六入。又由六入之助緣而成了觸,若六根沒有完成,你就沒有辦法對外面的六塵形成了觸,接觸的觸。這六根你如果會用的話,就可以造一切的功德,你如果不會應用的話,就造一切的惡業。


       第六就是「觸」,觸就是接觸,是六根接觸六塵的意思,如果有六根而沒有六塵的接觸就不能夠成觸。眼睛瞎的人,他看不到外面的顏色,他眼睛看不到,所以見性就不曉得了,這是眼根方面。修行的人平時眼睛不要東張西望,不要隨便亂看,因為你亂看,意識就起了了別、分別,那麼就由第六識轉到第七識,第七識的分別更強。第七識是染淨識,好的也收,壞的也收。所以一個修行人都要時時地去觀照六根。看到外面的六塵,你這個意識就要注意;如果不注意,那是無罪不造,平常人就比較沒有在注意這些。


       你看一個修行的人,他平時都把眼睛守住,或是三分眼,也不喜歡東張西望,耳朵也不喜歡聽這些是是非非、一切攀緣的事情。所以眼不見,清靜啊,耳朵不聽,耳朵也清靜啊,外面的一切香味,也不去聞。這就是平時要多去觀照,這種觀照要用你的智慧。時時去觀照,久而久之,這六根就很乖了。


       人家講閒話,耳朵它就不聽,眼睛看到外面的形形色色,五花八門,它也不看,鼻子聞到其他的怪味,它也不想聞,舌頭它也不想嘗什麼吃的味道,濃不濃、香不香,它也不執著了,只要能夠養育色身好修行就可以了。所以我們平時吃東西,儘量淡化,儘量簡單,不要講求太多,不要嫌太鹹,人家煮什麼,我們就是吃什麼,鹹也照吃,不鹹也照吃,不合口味也照吃,自然我們的舌根也就清淨了。你不挑剔吃東西好壞,家和萬事成啊。你如果挑剔,太太覺得麻煩、生氣,你如果不挑剔,你太太就像是在“奉賽觀音媽同款”(台語侍奉觀音菩薩)。所以不必要去挑剔,舌根也清靜。


       身根接觸外面,所接觸的一些不管衣服再漂亮,任何的物質在我們身上都不覺得說這是好看,是適合我們的身材,或者不適合我們的身材;只要我們這個身體能夠保溫,這個肉體不外洩就好了。你如果能這樣的話,那穿也簡單,住也簡單,要睡覺嘛,地舖一舖就可睡了,不要講究到這個床舖不夠軟,太硬不好睡。這些我們時時要用智慧去防範,把六根降服,使它能夠服服貼貼不講究。如果六根跟外面的六塵不接觸的話,那麼就沒有形成「觸」,就不會造業。有接觸,才有成形的六根跟六塵。懷胎圓滿了就要下生出胎。胎兒出生面世,就開始與外界環境的接觸,所以說名色六入是在胎裡面,而觸是出胎的,是出了母胎和外界環境的接觸。溫度的差別,使嬰兒剛出胎時,和外界空氣那麼一接觸,全身就感到像針在刺一樣的難受,所以出生有這麼一個難受的苦。


       人死了,四大分化就好像四座山快要崩潰那麼苦,那是無法形容,所以說人出生也是苦,死也是苦。四大分化經過三天半到四天,中陰身才出來。但是現在人將一斷氣就認為是死了,就開始算是一天,二天…真正佛教的算法不是這樣。譬如說今天下午幾點斷氣,那麼你就要到明天下午同這個時間是算一天,連續這樣算,算到三天半到第四天。第五天才算第一天。這四大分化就是空大,已經沒有了就是空了,中陰身就出來了,中陰身有四十九天。如果陽眷的人,懂得佛法的道理,那麼這四十九天可以對亡者有莫大的助益,也是超度他的一個時機。如果在這個時段沒有給他做功德超度的話,那他實在是很痛苦。你看不到他在跟你講話,他不知道你聽不到,所以他很痛苦。陽眷的人要去了解,如何超度亡者的方法及處理的知識,要怎樣做才能够冥陽兩利。


       所以出生的胎兒沒有一個是笑的,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上。小孩子出生都是哭著說:很苦啊,很苦啊!大人卻很高興生了個兒子,他是哭得不得了。所以說人怪不怪?我們常說生老病死苦,生的時候確實是苦,胎兒硬是從母親的盤骨間,就好像從兩座大山間被擠出來,不僅胎兒苦,做母親的也是痛的死去活來,所以都是苦。生孩子是苦,被生出來的也是苦。但是人,只是一時知苦而已,事後他忘記苦了,還是照樣再生。明知苦,他還是會忍苦。「吃得苦中苦,才能了了苦。」如果把這一句話換做來修行的話,那多好。修行真是要受苦,要吃苦耐勞,你吃得苦中苦,乃是了了苦,也算是解脫了。但是人很奇怪,他不覺得苦,覺得很高興,這是顛倒的思想。生孩子痛的死去活來,甚至有時遇到胎位不正、難產、或者是大出血,還有生命的危險,但是人就是這樣,這個痛苦他能忍,痛苦過了就忘記了。當他要離開這個世界,他還是念念不捨,覺得惋惜,更覺得人間很快樂。娑婆世界是以堪忍而得名,堪苦我也能忍。由於與外界環境的接觸,會生起種種的苦與樂,這種種的感受,我們叫做「觸緣受」,因為有接觸,自然緣就促成了受。


       我們接下來再來講第七:「受」,受是領受,也是感受,也是領納,也就是接受的意思。好的,我接受,壞的,我也接受,受人情的包圍也不得不接受,這個受就是好壞善惡通通包含在內。小孩一開智慧就有受,如眼受色,耳朵受聲,鼻受香,舌受味,身受觸,意受法,是由六根對六塵而生起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等的感受。這就是人已經有感受了,能接受一切了。人從業識投胎以來,這個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是感過去世無明及行所造的因,而現世所承受的五種苦果。由此受而貪愛,所以我們稱之為「受缘愛」。有接受才有助緣形成的這個愛,孩子來投胎就是因這個受的缘來投胎。因「受」這個缘的關係,所以他生出就獲得父母的疼愛。有愛就有情感上的問題,所以有愛跟情感造成娑婆世界一切的苦。情愛不生,不淪落娑婆世界就是這個道理。


       第八就是「愛」,「愛」是對外境產生愛欲之意思,外境種種的色相讓我們產生了愛欲的念頭。羅漢修行就是要把這愛欲斷掉,如果愛欲不斷掉,還是有生死輪迴,受胎成形體。所以我們要了生死,一定要先斷這個愛欲。這愛欲也是貪的一種。因有愛欲心,就起了貪愛,就一定要想辦法得到,因愛才有這個貪和不擇手段的行為,因情而殺生。如果不因貪於愛欲的心,就不會生這個殺業,社會上會發生一些殺案,都是因為這個愛欲的關係而引起的。缘是幫助的意思,愛就幫助你把所愛之物取到手,即是「愛缘取」。由愛這缘助而取得,這就是十二因緣的形成。其實如果了解,都是在造業因。在《楞嚴經》裡面佛就講:「淫慾心不斷道難入,還是有生死輪迴。」要時時用智慧去觀照,這欲念能斷的話,一切就清淨了。淨土說要一心念佛,什麼叫做一心?清淨心就是一心,沒有第二心,沒有罣礙。沒有罣礙就是一心,若還有罣礙就不是叫做清淨心,你有清淨心就不會形成這個愛,沒有這個愛就不會有助緣而發生「取」的相應出來。


       我們接下來講十二因緣的第九項就是「取」,什麼叫做取?取叫做造做,也叫做追求。我們為了要追求,獲得我們的滿足,或者取為我們所有,往往會造做一切的惡業。我們會造惡業就是因為有求得的心,以不擇手段來造做一切所能,一切罪障。因為你要得到,那麼這個求取的心就會幫助你,把它得到而擁為己有,所以我們稱為「取缘有」。這都是用心識在做,都是在造罪。靈知不昧謂之心,識是分別。有妄想,就落在識裡面。你一直想要取得,當然就會有因緣來助你得想要有的東西。


       接下來我們講第十,就是「有」,「取缘有」,什麼是有?為我所有,是求取而得,這是造業的形成,因為有所求之緣故則造做成業。我記得以前我師父說過:「你要完成一件事情,如果福報夠的話,這個事情就能夠達你的心願,那麼你所做出來的這個事情,就是屬於清業;如果你福報不夠,那麼你以種種不清淨的手段來騙取,來完成,這不叫做功德,這還是有因果的存在。」所以說,修行人有時為了達到目的也會犯過錯造業。學佛的人若有所求,欲有所得,就不能成就道業了。凡夫俗子執妄為真,執著在妄念跟妄想,認為這些都是真的,執著了假相認為是真有。只要有所得就會造業受報,所以愛、取、有是現世造業的三種因,現在造業,將來就要受果報。所以「有」就是有生死,有生死就是「有缘生」,十二因緣的第十就是有,有就有生,人就是這樣。


       佛法的重點就是說要我們去理解,你理解如果不去行,還是等於門外漢,學佛的目的就是想在這一生了生死,那麼如何了生死就是我們在這一生裡最大的一個課題。做人不去努力地探討人身來的不易,這一生就這樣汎汎地過去了;來生是不是還能夠獲得人身,這是很難預料的事情。今生我們既然能得到人身,又能夠聞到佛法,又在這種美好的、優雅的環境學習,如果再不去體會,好好地用這個色身來完成你今生所應了生死之鍛練,只是盲目為五蓋而忙,那麼做人就沒有意思了。


       第十一就是「生」。生是從有而來,如果沒有「有」就不能夠助緣而形成了生。生是什麼?就是受現世所造的因而感得未來世的五濁(也就是五蘊)之生。有生者一定有老死,這是相對的道理,所以說有生助緣而老死,因為有生因此有老而死,這就是生。


       第十二就是「老死」。人從生漸漸地老了,死了。家屬哭哭啼啼,捨不得親人的離去;要死的人也是哭哭啼啼,捨不得離開親人,捨不得丟掉自己所擁有的一切,也離不開這個娑婆世界。人老將死,生死離別是最痛苦的。因為執著得很深,不甘心馬上就死去。但是人不知道自己的佛性並不是隨著人的生死而生滅,也不是因為人死了靈識就沒有了。一般人認為人死了一切都沒有了,但不知自己的佛性和靈識是不生不滅的,把這最重要的地方都疏忽了。所以不要執著這個身體是真的,你認這個假體為我就捨不得,一直貪戀這個世界不肯離去,這世界是五濁惡世,是世人痛苦煩惱的地方,而西方極樂世界是光明的世界。


        綜合一下:


        過去因:


        1. 緣於「無明」(貪、嗔、癡等煩惱)而產生「行」(造作諸業)。


        2. 緣於「行」(造作諸業)而產生「識」(業識)。


        現在果:


        3. 緣於「識」(業識)而產生「名色」(物質與心理現象)。


        4. 緣於「名色」(物質與心理現象)而產生「六入」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。


        5. 緣於「六入」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而產生「觸」(外境接觸)。


        6. 緣於「觸」(外境接觸)而產生「受」(苦、樂的感受)。


        7. 緣於「受」(苦、樂的感受)而產生「愛」(對境生愛欲)。


        現在因:


        8. 緣於「愛」(對境生愛欲)而產生「取」(追求造作)。


        9. 緣於「取」(追求造作)而產生「有」(業因完成)。


        10. 緣於「有」(業因完成)而產生「生」(在受於身)。


        未來果:


        11. 緣於「生」(在受於身)而產生「老死」(未來身之老死)。


        12. 老、死、憂悲苦惱。


       初受胎:胎相初成叫名色(色,父母精血而成之色質,初入胎時,心識的功用還沒有名利,但有心之名而沒有心之用,所以不稱為心,只好叫它是「名」了。)


       住胎:胎相具足叫六入(入,吸取義)


       已出胎:觸、受-5~6歲、愛-16~17歲、取-壯年


       惑:無明、愛、取三煩惱(惑業、煩惱障)


       業:行、有二支屬業道(業障)


       苦:從識(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)至受、並生、死七事同名-苦道(報障)


       西方極樂世界,一共有四土,淨土有三輩九品,四九三十六,那麼每一土的範圍多大,就留在下午有空我再講,你們就可以了解西方世界的莊嚴。因為我們不了解,所以疏忽了西方極樂世界美妙莊嚴的國土。我們離開這痛苦煩惱之地,到快樂光明的地方,又何樂而不為呢?如果是真修行人,他是不怕死,因為他了解生就是死,死了才叫做生。我們活著才真正是死,為什麼?因為我們的佛性沒有顯現出來,佛性既然不能顯現也就是死,我們抛開這個色體,佛性能夠自由,這才是生。


       再說人死的時候,當然是痛苦,因為這時候四大要分解了,地水火風就分散了,「地」大分散時那麼像一座大山,壓在身上一樣地沉重。這種情形我們必會經過的,誰也跑不掉,甚至於畜牲也都是一樣。這種痛苦的滋味怎麼樣,到時候我們都會嚐到。人從斷氣的三天半到第四天,這一段時間就是四大在分解,是相當痛苦的。      「水」大分散的時候,整個身體,就像泡在水裡一樣地潮溼寒冷,這是第二種。水分化的時候,那種冷是沒有辦法形容,不是我們現在下雪的地方還可以忍,但水大分化的寒冷是誰也受不了。「火」大分散的時候,就像火燒一樣,身體熱的難受。這個火就是人的溫度,在分散時這個身體熱的不得了。「風」大分散的時候,就像大風吹捲了山上的泥土一樣,一層一層地削下去,這叫做「風刀解體」。風一來的話把我們的肉一層一層地扒,就好像刀一樣在解我們的體。這種痛苦是最厲害的。這個風就是我們的呼吸,風大分散完了,呼吸就停止啦,這時候就好像烏龜脫殼一樣,痛苦淒楚啊。人要死亡時是眼根先滅,眼根先看不到,再來就是這個風(我們的呼吸),就開始分散,這種痛苦是無法形容啊。人在要往生前的這四天如果遇到善知識,幫忙你的話,你就可以安心地生西了。如果你的因緣不巧,遇不到這種善知識,那就完全要靠你平時的用功啦,所以平時不要太把時間都浪費在玩。人就只知道玩,遇到境界來時再來痛苦。但是在沒有痛苦的時候,你再怎麼跟他講,再怎麼樣地叮嚀,總是聽不進去,無法接受,到頭來一切的苦樂還是自己承受。


       佛說十二因緣法,又名叫做緣覺法十二支,因為緣覺聖的成就,是以十二支因緣來修持,以十二因緣法來完成的叫做辟支佛。辟支佛又叫做緣覺,他是不經過分段來修行。如果是聲聞羅漢的話(聲聞就是羅漢,羅漢即是聲聞),就是分段修行,分段來了脫生死。好像說修四諦法(苦集滅道)、八正道、修五停心觀,是一層一層地修,一層一層地了生死。先斷淫慾關,淫慾關就是男女的情愛。如果淫慾斷就入聖流了,這就是初果羅漢,也就是入聖位。然後再一層一層地來修一直到四果羅漢。四果羅漢再上去才完全是脫離三界。


       念佛就不同了,念佛就可直接入淨土四土,第一個是凡聖同居土,第二個是方便有餘土,第三個是實報莊嚴土,第四個是常寂光土。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土這都是聖人所住的,在九品裡面就屬於上品。凡聖同居土是有入聖的,也有像我們一樣的凡夫。我們在這邊造業,那麼我們就帶業往生到那個國土到那邊去修行。


十二因緣法就解釋了一切眾生在六道輪迴中,生而死,死而生,無始無盡無終地生滅,流轉輪迴不息的根本原因,就是遵循著這種因果的規律。修緣覺聖人必須要「逆觀十二因緣」,明白了生死的根源是無明(十二因緣的頭一項就是無明),如果無明已斷,後面十一項就解決了。平時就此法修道,離苦之行,修十二因緣法而證得辟支佛果,因而了脫分段生死,了脫六道輪迴的生死流轉。


       無明即是不明,也是煩惱,所以先要把它斷止。無明斷了,則行就滅了;行滅了,即不妄行,一切就不妄行;行滅則識滅,識滅了,分別心也就沒有了。這個識對我們是最大的關鍵,我們眼睛看到外面的形形色色,最喜歡去分別。對不對?比如有一個人說:「某某人穿的這身衣服很好看。」另外一個人就會說:「那有好看?如果再加什麼什麼什麼更好看。」又另一個講:「這個顏色不好看,那個顏色怎麼樣?」我們就是落在這個識裡面,所以才有這種生死難斷的因緣。識滅,則分別心也就沒有了,也沒有妄行就不造業了,不造業就不受果了,就不會動心識地找有緣的父母投胎。不去投胎,則名色滅;名色滅,就沒有這個色身了,就不會變成胎形了。既然沒有投胎,又怎麼能長出六根呢?所以說六入滅。六入滅則觸滅,沒有胎兒出生談不上觸了吧,觸滅則受滅,既然沒有這個肉身,不受一切受,不受,愛就沒有了,沒有愛慾瞋恨,也就沒有取捨了,愛滅則取也滅,不取則不會得,所以取滅則有也滅,無愛取則不會造業受報,不投來世胎,不會再來投胎,那生就滅了,無生則無老死了,從而無悲苦了,生離死別也就沒有了。因此緣覺諦聖人是以修持逆觀十二因緣法,破除無明證得辟支佛果,從而了脫分段生死。


       修行佛法的人,目的就是要尋到真正解脫生死的方法。真正要解脫生死的人,就是要從十二因緣正確地去明白自己的錯誤行為以及要怎麼來對治。我們今生所造的愛取,就是要嚴持戒律來對治,不讓它發展出真正的行為,一定要修定來對治。我們為什麼定力不夠呢?這也是五蓋沒有完全對治,修定也修不成,修不成就沒辦法以定來對治。所以一個真正的修行人,對這方面要完全了解;如果不了解,你再怎麼修,還是在原地踏步。所以要以定來對治觸受,觸受一旦解決了,就不會產生愛取。你們明白了嗎?你能了解愛能生什麼,你就可以放下。所以緣無明而行,緣行而識,這是有連貫的關係,緣識而名色,這個緣就是攀助緣的意思,沒有這個助緣就不會形成,因為有助緣,這無明就起行了。沒有助緣,行而無識就行不了識了,所以緣識而名色,緣名色而六入,緣六入而觸,緣觸而受,緣受而受愛,這是「流轉門」。


       好像男女之間,如果你沒有去接觸跟受,那麼就不會形成了情慾的關係。平時感情很重的人,那就要修定來對治它,有定才會生出智慧觀來:「這個不行,這個有關我生死的問題,把這個觸跟受對治了吧!」就把它照破了。如果沒破的話,那就是助緣,你就有無明而且有行動,因行動這個緣躍躍欲試,所以依此類推形成了這種生死的,也就是一個十二因緣的流轉。反過來觸如果滅,則受也滅了,受滅則愛也滅,愛滅則取也滅,既然不會起愛的心念出來,那麼這個愛的觀念都沒有了,你覺得你會想取為所有嗎?那麼這個取就自然滅掉了,取滅則有也滅了,有滅則生也滅了,我們既然不去接受投胎,那有生呢?生滅則老死也滅,老死滅則一切一切大的痛苦具皆滅,這就是「還滅門」。


       我們學佛最終的目的,也是我們的目標,是要進入涅槃成佛,而涅槃就是解脫,解脫就是了生死,見到你的本性就是解脫了。「識心達本,名為沙門。」所以我們出家人,必須修到識心達本。識就是認識你本來所有的清淨的本來面目,這就是佛性,也是你的自性,這樣才能稱為沙門。在家居士也一樣,你既然以清淨心來學佛,你也同樣要見到你的本性,這才是名之為學佛。你如果修到能夠見性,在西方極樂世界四土的果位就不同啦!怎麼達到這個目標呢?要修好念佛,以念佛的佛力以及我們言詞的覺力,還要看破,能夠放下,這就需要智慧了。那自己的智慧之觀是每一個人都具足而不是向外去求,或是有什麼法門來得到。所以釋迦如來就告訴我們,我們的佛性本都具足,只要放下、看破一切的執著,就這麼簡單。但是我們就是看不破,放不下假的,當然,我們就成不了真的,那麼我們原本具備有的智慧觀就沒有辦法出來了。


 
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
多國語言翻譯

寶相禪寺網址QRCode

寶相禪寺
545南投縣埔里鎮麒麟里過坑路69號
TEL: (049)292-5113
FAX: (049)292-6271


http://pxmonastery.org
E-mail: px@pxmonastery.org
總訪客人數:1969634
本網由 千立人文科技 設計建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