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 寶相禪寺 真一老和尚、位於南投縣埔里鎮麒麟山-南投,真一老和尚,念佛,埔里,禪寺,寶相
寶相禪寺LOGO
佛學知識

  

文件下載


如何關照自己


二○○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


        寶法寺連續舉辦兩次佛七,也跟諸位討論過佛法。佛法不是以文字來作檢討,文字上的了解,那是文字的般若。我們所追求的不是文字般若,文字般若對我們的解脫是無利益的。修行有三個階段,一個就是「文字般若」,當然我們初入佛門從文字上去瞭解佛法的內容、含義。瞭解之後第二步就是要用﹁觀照般若﹂,觀照就是我們用心對佛學的內涵確實去力行。我們的行為,我們的身口意,一切的舉動是不是與經典記載的內容一樣?我們要去觀照、改正。有了觀照,就如同火車不會出軌,我們就不會犯一切的過錯。這樣我們就達到第三個階段:「實相般若」。


       所謂平常心是道,直心就是道場。我們平時每個時刻都能守心一處,不起妄念,就是平常心、就是道行。能夠直心,就能漸進道場。


       學佛修行不在於多,而是在一門深入。能一門深入,一門能通,八萬四千的法門都離不了你的心,佛法是在心上用功。修行最主要就是不要著相,要重在心地上,在心地上真正的下功夫。要真正認清楚我們能起作用的那個萬能的體性,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佛性。這個佛性就是每一個人的本命元辰,就是每一個人的主人翁。我們所追求的這個主人翁,唯有它是真實不虛的、不生不滅的、不來不去的,真正我們所要的佛心。


       學佛修行的目的就是在解脫生死,避免六道輪迴。六道的輪迴是很苦的。諸位要認清楚,不要以為我今生能夠得到人身,來生還是可以保持這個人身,誰都不敢做保證。佛陀說:「人身難得。」要每次都得到人的身體不是那麼容易,尤其我們今生能得到人體又能聞到佛法,這種因緣是萬載難逢的。


       依照經典來講,如果我們本是一個男眾身,今生變成女眾身,我們就要檢討:為什麼我今生會墮落成女眾身體?我們每一個人的靈有八萬四千分靈,如果分散之後,去投胎作不同的眾生,要恢復到你所有的八萬四千分靈都集在一起那是很不簡單。我們在社會上所看到的:有的人白痴,有的人五官不正,他今生得到「人」的身體,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智障呢?就是因為他的靈分散出去,他今生雖然得到人身,但是沒有得到完整的靈體,這就是分段生死。他需要再輪迴,等到他所有的分靈集中起來才算是一個完整的人體。瞭解了這一點,我們今生能得到人身,實在是萬幸!


       我們要能夠認清自己的佛性。佛性沒有生也沒有死;沒有來也沒有去。對境我們不要迷惑,不要動搖。對外來的境能夠起用,這就是功夫。隨時都有觀照,有觀照,就不會做錯。一切境都是虛幻的,修行就是隨時去觀照。我們最容易犯過失的就是身口意;我們所要觀照的就是身口意。一個修行者平時都要用觀照的功夫,去除我們所住相的一切習氣。什麼是住相?我們都有犯這個毛病,比如人家好意跟我們講,或是大聲罵我們,你卻認為他是對我們不禮貌,太不給面子了。永遠把它放在心裏,過了兩年,三年,甚至一輩子,意識之中永遠都留著這個痕跡。這個就是住相。要曉得對外的一切境都不要去執著。


       般若心經所講的就是五蓋。譬如睡覺也是習氣,大家都有一種懶惰的習慣,禮拜天禮拜六都是睡懶覺,總之明天不上班就是睡,睡覺就變成了習氣。有人打佛七來這邊睡不著,要在家裡舒服睡,這個就是睡病,這個就是習氣,就是住相。你說你坐禪坐得多好,你修密修得多好,這種習氣不斷,你說你能夠修得好嗎?這都是騙人。如果你修得很自在的話,會隨地而安。為什麼你會起煩惱?再吵的地方都能睡,甚至地上也能睡,這才是自在。平時一切的習性就是我們要修行的地方。


       吃飯也是習氣,不吃呢受不住,起無明脾氣,不好吃也發脾氣。有的修行人吃要吃好,要講究口味,不合乎口味就不吃。修行者在吃的方面不要過於講究。修行的人越修食量越少,甚至於修到最後連五穀都不吃,這才是真正斷世間的五蓋之一。如果說修行人還是貪吃,沒有限量,可見習氣還存在,沒有辦法解脫。


       習氣不能硬除,要很善巧方便的漸除,用方便的方法來轉移。譬如說一餐吃五碗飯,那就慢慢減,慢慢習慣,漸漸看到好吃心不動,這就是善巧的方法。用這種方法來轉移,你能夠轉移自然就能深入定境,你的心,就能夠常守在定,就不會被外境轉。聞到香的味道,心不動,守住這個定。常守住定,對境不迷惑,不會被它迷也不動搖,不管任何人怎麼說,也都不會動搖,這才是沒有出也沒有入的大定。若修行功夫還未到這個程度,就必須時時的去觀照。觀就是觀察,照就是提醒自己。觀照自己,使我們的自性能夠安然的住於本位。我們自性不要動搖,不要被第六識所騙,不隨念轉也不要隨外境來遷移。如果修行能夠這樣時時觀照,穩住心性的話,這就叫做自在。這個功夫都是在平時、在任何的環境、任何的場所、或是在人與人之間找跟我們沒有善緣的對象〈平常喜歡講我們的壞話,講我們不是的人〉來磨練。能夠常守住這個定,那你的自性就安住在本位不動,你就自在了。有的人認為修行就是要找環境適合他的,人也適合他的,他認為這個環境才能容下他,如果有這種觀點,真是大錯特錯。


       本來這宇宙裏面沒有好人也沒有壞人,為什麼不能夠容納你?以佛法來講,這一切都是因緣。你過去沒跟他結上好的因緣,所以今生相遇了就沒有好眼對看,有這種環境你應該高興去接受。為什麼?我們就是這一關還沒有過,他是來成就我們,來磨練我們去除這個不好的習氣。他是我們的善知識,也是成就我們成佛的一個大菩薩。能圓滿成就了,那麼這個觀也可以不要了;隨時都不被動搖,所以就不必用觀了。剛開始是要隨時去觀照的。


       古時候有一個禪師說:﹁無覺無照是生死,有覺有照也是生死。﹂如果我們修行人,尚隨外境移轉起心造業,這個就是生死的關頭。為什麼有覺有照也是生死呢?因為我們功夫做不到,這是一個階段,執著在法見。你在法上用功,凡事有法在,所以還有生死。你住在那個法上,還是有生死。因此我們修行功夫圓滿圓熟的話,連這個法也要捨掉,好像我們從此岸要到對岸〈彼岸〉,我們要用到船,當船走到對岸時,我們是不是要下船?這個船就是法,我們到了彼岸,要把這個法也丟掉。我們就是要這樣修行,從開始一直到成就。


       現在一般用功夫的人呢,都不曉得觀照,很容易犯「得意忘形」的毛病。有的人他一坐可以坐五、六個小時,自認為很自由自得啊!你看看我坐得比你們久,這就是放逸。修行人要隨時曉得如何去觀照,觀照什麼?觀照我們的心。


       我們有心就是妄想,無心才是感應。如果說念佛,一直想著:「阿彌陀佛,給我看到西方極樂世界。」這叫做有心。「有心」一切就是妄想,絕對看不到。你沒有所求也無所證,「無心」這個才能感應道交。比如念大悲咒:「你看看,他本來有病,我念大悲咒,他病好了,你看我持這個咒的功力有多大!」其實這個就是妄想,不是你的功力大而是咒的本身有護法在幫忙你。這個叫做「有心」,這個有心就是妄想,是虛妄不實的。


       現在一般的人在修持上,持咒是用口沒有用心,念佛也是一樣,嘴巴出聲,心沒有用功。只有嘴巴在動,心沒有聽到,心沒有下功夫。總之,一天的功課我要把它做了,我做了就是我今天的修持完成了,其實你只不過是口在動,身體在動。持咒念佛都是口跟心要一致。我常常講,由口出聲返聞入你的耳朵,深入你的佛心,這叫做﹁返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。「有的持咒的目的就是想要得神通,用神通來做號召,爭名爭利。參禪嘴裡念著﹁念佛是誰?念佛是誰?」但是心裏提不起疑情,這樣念等於白念,為什麼?參禪是要起疑情,若一直念﹁念佛是誰?念佛是誰?﹂他能告訴你嗎?你沒有起疑情來檢討自己內心,一定要有疑情才能找出答案。咒不停的一直持,但是有口無心,且不能心念耳聞,你不能返聞聞自性,你的性〈佛性〉沒有辦法成就無上的菩提。我們需要時時去觀照如何用功,那才是我們真正所要的目標。修法就是要轉換我們的心,把我們執著的心轉換成覺悟的心。念佛的目的就是要覺悟,覺悟娑婆世界是苦,做人是苦。把一切的妄想轉成佛心。


       生活當中所接觸的外境,在大眾的場合之中,同事之間,都是在考驗,考驗我們能夠不隨境轉?看看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裏面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個動作都不被境轉,才是真正的用功。


       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,所謂生死就是著境生心。著境跟著境在跑,就有生死。任何的外境現前,你都不動搖,都能如如不動,就沒有生死。修行者必須在任何的事境上,一切的磨練都難不倒。《華嚴經》裏面有講:﹁理無礙,事也無礙,理事都無礙,事事都無礙。這就是修行的四個階段。理能圓融,事也能圓融,事理完全圓圓滿滿,事事功德圓滿,就沒有罣礙。功夫要做到絲毫沒有罣礙,任何境界都無法阻礙我們,這才算得上成就。光是懂得道理,在理上說一大堆,在事上做不到,那還是空說無憑。所以我們時時要觀照自己的本命元辰,本命元辰就是佛性。我們要觀照佛性,不動搖,時時刻刻都下功夫。你能做到這個地步,那你時時都是觀自在。你如果能夠時時觀自在的話,就不起一切妄想,不起一切的妄想,就沒有什麼貪瞋癡了,你的心就只有阿彌陀佛的聖號。你隨時內觀你的心,那麼你就無起心動念,沒有這個心,心也沒有了,身也空了,心空身也空,這就是我們修行所要達到的目標。


       今天就跟諸位講這些,在修行上如何來穩住自己,如何時時觀照自己。把眼睛所看的一切外物與外境都空了,才不會被六根六塵所轉。希望諸位能夠記住這一點,        這是我們所要的。今天就講到此,我們迴向:

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


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


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


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

1 2 3 4 5 6 7 8 9 10 11
多國語言翻譯

寶相禪寺網址QRCode

寶相禪寺
545南投縣埔里鎮麒麟里過坑路69號
TEL: (049)292-5113
FAX: (049)292-6271


http://pxmonastery.org
E-mail: px@pxmonastery.org
總訪客人數:1958672
本網由 千立人文科技 設計建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