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 寶相禪寺 真一老和尚、位於南投縣埔里鎮麒麟山-南投,真一老和尚,念佛,埔里,禪寺,寶相
寶相禪寺LOGO
NEWS

 

七月是教孝月。盂蘭盆梵語叫作烏藍婆拏,漢語為倒懸之苦。盛百味於缽,以供三寶,故稱之為盂蘭盆  


       一般民間,尤其是道教,都說七月是鬼月,意即把地獄中的鬼放出來,所以稱之為鬼月。其實這是一個教孝月。盂蘭盆梵語叫作烏藍婆拏,漢語為倒懸之苦。盛百味於缽,以供三寶,故稱之為盂蘭盆。盂蘭盆經是佛教的一部孝經,盡大孝的經,也可說是報恩經。世上誰沒有父母,有父母就應當報恩。這部經經文雖然不長,但其意義很深,為了便於初發心的人,先從孝道入手,讓其了解佛教並非不講孝道。



    地藏菩薩及諸佛菩薩皆講孝。佛教中的孝,不是一般的孝。一般的孝順是因為父母有很多財產,為了貪財產而孝,並非真心盡到大孝。中國人講究孝道,西方國家就沒這麼重視了。西方國家孩子養到十八歲就讓他自由了,父母老了要靠自己,兒女只顧自己。我常說西方是老人的墳墓,中年的戰場,童年的天堂。父母對小孩寵愛予取予求,不能打不能罵,是「孝子」。對小孩“孝”,而沒有教導其如何對父母盡孝。


   佛教中的孝,是一種大孝;父母對子女有恩,有恩就要有報。母在受苦,兒子不知,這是多麼大的遺憾,為人子女的應該懂得這個道理。     


   現世的父母生活不能不管,這是現生的孝道。盂蘭盆法不但能救現世父母還能救七世父母,並不只救一次而已。做子女的人要每年的七月十五日,常以孝慈,憶所生父母,為做盂蘭盆,供佛及僧。凡是佛弟子修孝順者,應念念中常感恩父母,乃至七世父母,這是佛陀所囑咐我們的。如果不常感念父母,不但不孝,也是違背佛意。梵網經中說孝名為戒,亦名自恣。孝順父母、師長、三寶,孝順乃是至道之法。可見不行孝道也是犯戒,罪可大了。佛弟子應當謹慎遵守佛陀的教導,以免犯罪。


    佛弟子目犍連尊者,成就道業,具足六通,見其母親墮在餓鬼道,受倒懸之苦,就向佛陀請示,如何救他的母親。佛陀慈悲教於每年七月十五日,即十方僧眾安居圓滿之日,以百種供物供三寶,請其威德,及救七世之父母,因起此法會。


    盂蘭盆經:佛弟子修孝順者,應念念中,常憶父母,乃至七世父母。應於年年七月十五日,常以孝慈,憶所生父母,為作盂蘭盆,供佛及僧,與十方僧眾。這種德行以報父母,闡揚慈愛之恩,奉盆供於三寶福田。


    梁武帝大同四年,初設盂蘭盆。盂蘭盆的供僧是單日,調百味之飲食及百種器具,供養安居的僧眾,及祖先之亡靈,並施於餓鬼,這是世人誤以農曆七月十五日盂蘭盆大齋之會為施鬼神食。盂蘭盆起自目連尊者,謂之農曆七月十五日,眾僧結夏自恣,九旬參學,多得道者,此日修供,其福百倍,非施鬼神食也。食施鬼神源自阿難尊者,(不限於七月十五日),因為阿難尊者看到餓鬼受苦,實施超度,和施鬼神食是不同的。


    中國社會每年進入農曆七月,各處興起祭拜祖先、超渡無籍孤魂的佛事,因此民間把七月稱為鬼月。據說七月初一是開鬼門關的日子,在鬼世界的野鬼孤魂,可以出外度假,接受社會好心人士的超度和供養,直到七月三十日才由地藏王菩薩把他們收回去,再度過著黑暗無天日的鬼生涯,因此人們稱七月三十日為關鬼門的日子,這是一般民間的說法。佛教不是這麼說。其實這些種種傳說,都是毫無根據。也有人說這是佛教傳來中國以後,因為目連尊者救母的故事,又相傳地藏王菩薩七月三十日成道,牽強附會把這兩個故事連在一起。加上道家所留傳的刻意編排,於是把這一個原來是弘揚正法,提倡孝道的莊嚴的七月,醜化成陰森森的鬼世界。這種風氣發展,使人們對於七月都懷有恐怖。因為大家認為七月是鬼月,所以七月沒有人舉行結婚,開展做生意,或搬家、喬遷都要避開,這個月生的孩子叫做鬼孩子,真是荒唐透頂。我們為了糾正這些迷信的傳說。在此說明目連救母及地藏王菩薩成道這兩個因緣,顯示佛教是提倡盡孝的深深含意。


    盂蘭盆會的由來,是由釋迦如來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尊者,他以神通第一見稱。佛陀在世時,規定每年四月十五日起至七月十五日,三個月不外出、不做法事,佛陀率弟子們集體在精舍裡結夏安居,佛弟子們精進用功,希望能早成正果。所以每年七月十五日圓滿時,有很多弟子證得阿羅漢果。當時稱七月十五日為「佛歡喜日」。所以七月也叫佛歡喜月。因為十方僧眾有證初果羅漢、二果羅漢、三果羅漢、四果羅漢,弟子多已證道,表示佛陀教化成功,所以這天佛陀非常歡喜,故稱七月十五日為佛歡喜日。


    古德說:「百善孝為先,萬惡淫為首。」諸佛菩薩、聖者都是以孝為基礎。目犍連尊者是一位非常重孝道的佛弟子,當他證阿羅漢果,得六種神通之後,馬上用天眼通尋找他過去的父母,結果發現他母親墮落餓鬼道中,只見母親骨瘦如柴,腹大如鼓,口中吐著飢餓的火焰,痛苦的形狀,令目犍連尊者感到萬分的悲痛。於是立即準備一缽飯菜,乘著神足通趕往餓鬼道,供養母親,飯菜一到母親面前,母親便以左手障缽,右手搏食,食物未入口,即變成一堆火炭,根本無法受用,目犍連尊者見此情景,不禁哀慟大哭,立刻趕回精舍,請求佛陀指示救母之道。佛陀慈悲地告訴他說:汝母罪業深重,非汝一人力量所能救拔,你雖盡孝,感動天地,天神地祇,外道道士,四天王神等力量也不能救拔。由此可知要拔度一個眾生,談何容易。目犍連尊者已修到入聖了,是一個阿羅漢聖者,但他一個人的力量沒有辦法救拔他的母親離開餓鬼道,且還有天地神祇、外道道士、四天王神等都無力救拔。由此可知我們要救度一切眾生,拔度七世父母及現生的父母,一人之力可想而知是不夠的。我們在七月份拜拜懺,誦幾部經,就能拔度父母及七世的眷屬嗎?須知要拔度一個眾生不是我們所想像、所看到的,就能做得到的,何況我們還在凡夫地。我們的妄想執著,業力深重,自己尚無法消除自己的業力,何德何能可以救拔我們的親人眷屬呢?要救我們的七世父母、眷屬,必須好好完成大業,有能力才能盡到大孝。


    目犍連尊者請問佛陀如何救他的母親,佛陀慈悲告訴他這麼一個法,他說:今天剛好有許多聖者,初成道果。你可以百味香齋、果品置於盂蘭盆中,供養十方僧眾,懇求十方僧眾為你母親懺悔、修福。當能如此,即得解脫餓鬼之難。目犍連尊者依世尊所教之法,誠修齋供,供養得道高僧,目犍連尊者之母仰仗佛力與十方僧眾之力,得離餓鬼苦,得生天界。世尊同時告訴弟子們說:凡為父母盡孝道者,可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,舉辦盂蘭盆供僧及供十方之佛,供養有道的高僧,其功德可以超度過去的父母也可使在堂父母增福延壽。這就是目犍連尊者救母的由來。從經文內容來看,絲毫沒有不吉祥的意味,相反地,充滿了盡孝的精神,所以不應該把七月叫作鬼月,應該改為盡孝月才對,亦即佛的歡喜日。更何況佛陀以正道訓練弟子,使證阿羅漢果,讓跟隨佛陀的弟子們都能轉凡入聖,離苦得樂。所以七月應該是最吉祥的月份,凡是在這個月結婚、生子、喬遷、開張都是大吉大利。佛陀說年年是好年,月月是好月,日日是好日,時時是好時。七月乃是大吉大利,圓滿的月份。


    接著我們來講地藏王菩薩的成道。地藏王菩薩在佛教裏是願力最深的一位大菩薩。我常講一個修道人,要成佛必須要發大菩提心,沒有發大菩提心,永遠沒有辦法獲得補處的佛位,也永遠不能證到佛的果位。現在在凡夫地,能發大菩提心,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就是菩薩的果位了,也是將來準備成佛的果位。所以不如早發菩提心,在蓮花座中就早有佛的位。但世人凡夫怕死,自私自利,沒利他、利人的精神,發不起大菩提心。地藏王菩薩願力最深。地藏經裏描述地藏菩薩如何救他的母親,說得很清楚:「地獄未空誓不成佛,眾生度盡方證菩提。」這是多麼偉大,願力多深啊!他已是在佛的果位了,為何還稱為菩薩呢?因為他願力大,還在力行他的願力!不但要度盡世間的眾生,還要把地獄的眾生度化成佛,他才肯成佛。因此有人誤會地藏王菩薩專管地獄眾生。


    民間流傳地藏王菩薩的來歷,據說唐朝時代有位高麗王子,名叫金喬覺,放棄宮庭榮華的生活,到深山出家修行。聽說中國佛教非常興盛,高僧如雲,於是發心渡海來華。在禪師座下,悟得法之後,就到安徽青陽縣,即現在九華山,建一間茅棚,開始實際修行。慢慢地,知道他的人越來越多,有很多人跟著他學道,漸漸地茅棚無法容納這些學眾,於是他向當地一位退休的官員¬-文閣老,募化山地,廣建叢林。文閣老早就羨慕他的道德修養,於是問他:「你要多少地,隨你取用。」金喬覺比丘向員外說:「我只要一袈裟之地即可。」老員外認為就只一袈裟地太容易了,即答應了。誰知道金喬覺比丘一張開他的袈裟,袈裟即蓋滿了九座山頭,文閣老見他如此神通廣大,格外驚喜。於是將袈裟所覆蓋的山地全部奉獻出來。原來這九座山頭聚在一起,就像一朵蓮花,於是金喬覺將之命名為「九華山」。這是九華山名的由來。經過不久,十方修道士雲集很快即成為有名的道場。金喬覺比丘宏揚佛法,度人無數,文閣老的兒子也跟隨出家修道,即道明比丘。你們如果看地藏菩薩旁邊有一年輕一老的出家比丘,就是文閣老父子。金喬覺比丘在九十歲那一年坐化,後人認為金比丘的種種行徑,就像地藏王菩薩的無邊大願力,廣度眾生,就把他當作地藏王菩薩轉世行化。這就是地藏王菩薩傳說的由來。


    世人因地藏王菩薩發過的大願: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。因這個大願力,就誤以為祂專管鬼道。所以有關七月祈求鬼神習俗的形象,既然是由目連尊者救度母親及地藏王菩薩轉世行化的故事而來,我們應該發揚光大,使世人都能知道用佛法來修養自己的德行,轉迷成悟,要用佛法來孝敬自己的父母,使民德歸厚。尤其在科學昌明的時代,我們期望所作所為應該合乎聖道,不應以訛傳訛,迷信下去,尤其佛教徒更應該加強佛法的宣揚,用正信的佛法來導正社會風氣,使人循義向上於正道,這是佛教徒應該努力的方向。由此可知盂蘭盆經是一部孝道經也是一部報恩經,身為佛教徒要以身作則,堂上父母還在,要盡子女應盡的孝道,才不愧為人!

回上一頁
多國語言翻譯

寶相禪寺網址QRCode

寶相禪寺
545南投縣埔里鎮麒麟里過坑路69號
TEL: (049)292-5113
FAX: (049)292-6271


http://pxmonastery.org
E-mail: px@pxmonastery.org
總訪客人數:2114217
本網由 千立人文科技 設計建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