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 寶相禪寺 真一老和尚、位於南投縣埔里鎮麒麟山-南投,真一老和尚,念佛,埔里,禪寺,寶相
寶相禪寺LOGO
佛學知識

  

文件下載


性、識、意、心


2010年1月12日


       一、 降伏其心,是什麼心?


       二、 修行人遇事真認自己錯,莫道他人非,他非即我非,同體名大悲。


       三、 什麼是真的?


       四、 修道人不應該有情感。


       五、 要怎麼做一個好出家人?


       六、 性、識、意、心有什麼分別?


       今天我跟各位講上列的六大題,每一題都是我們修行或是學佛的人必須去認知的。這六條裡面,最重要的就在第六條;如果能瞭解第六條的話,那麼前這個五條你都能摸得著。


       這第六條「性」、「識」、「意」、「心」,有什麼分別?這是在唯識學裡面的變化。一個修道的人必須要把它弄清楚,瞭解清楚,如果不清楚的話,你就沒有辦法下手去修行。


     「性業」是不可轉的東西,修行者如果犯了性業的話,那是要落在因果律裡面,就要受報。凡是宇宙間所有的一切,都包含在這個「性」裡面。譬如說,一個水果,看起來是一個蘋果,但在它後面有一個影子,這叫做「性」。凡是在宇宙中有生命的眾生都有這個「性體」存在。你看樹,雖然看起來是一棵樹,但是樹本身就有一個「性體」的存在。所以我們出家人不能隨便砍樹,連草木都不能隨便去毀損,草木裡面,看是一棵草,沒有靈性,但是它還是有個「性體」存在。


       人剛生出來的時候活活潑潑,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這個可以叫做「性」!這個性就在我們的色體之內。我們常常講:犯「性業」,就是從這個性而著起的。一棵樹從苗種下去,如果好好把它培養,稍微有一點歪,就把它弄直,這樹就會直直的往上長。人也是一樣,如果出生在好的環境裡面,父母的品行都很好,這個小孩子,他就有樣看樣,培養出來的「性」就是一個善良的本體。如果小孩子出生在父母喜歡打麻將、賭博、喝酒的家庭,這個小孩子的「性」就你有什麼,他就學什麼。所學的不好,這個「性體」就造業,如果他學得好,「性體」就是清淨,本性就是清淨。所以,出了家就是要修這個「性」,這個「性」要把它修好!


       譬如說,還沒有出家之前,我們身口意容易犯罪過,我們的脾氣好大、出口傷人,種種都不饒人,這就是本身的「性體」;從小就培養出這個「性體」的習氣就變成「性業」。「性」如果不正不清淨的話,你再怎麼樣修行就沒有方法入道。「性」對我們修行人,或是平常人的品行都很有關係!譬如說我們口好罵人,這叫做「口性」,好賭、好嫖、害人,這叫做「體性」。人剛出生的時候,活活潑潑的、什麼都不懂、也沒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《金剛經》所講的四相都沒有,是一個善良的「性」,很淳樸。小孩子這種「性」還存在的時候,他眼睛都還可以看到陰的東西。所以小孩子出生容易受驚,有時候晚上會哭不停,都跟這個「性」有關係。人出生活活潑潑、沒有具足四相這一點時間,我們可以說叫做「性體」。「性業」,跟身口意有關係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這就是五性,所以我們必需要把它搞清楚,要瞭解。


       什麼叫做「識」呢?


       人出生都還不懂事,但是到了一個時間,他知道餓了,要吃東西,要吃奶了,這個就是「識」。這個「識」會增加,他知道熱,也知道冷,知道餓,這個就是「識」的分別。我肚子餓了,要趕快吃東西,這個就是「識」。進一層我們懂得冷,要穿衣服,就要怎麼樣去穿衣服?要穿多少?我們不穿衣服,就會有羞恥感,這個羞恥感就是「意識」了,就已經到了「意」了。「意」就瞭解:我冷了要穿衣服,現在是冬天、夏天、春天,這些都是「意」,「意」就是瞭解。我們長大了,要成就事業、要成家立業、要分別好壞;什麼是該做、什麼不能做?這就是我們的「心」。


       本來這四種心呢也可以說是一個心,唯識裡面有八個心,其實合起來只有一個心;那就是在名詞上分開來,這個是什麼?那個是什麼?其實總共是只有一個心,這心互相有連帶關係,是不可分開的,是同一個家,雖然是有四個名詞,但是它本性是一樣的,它根本的罪魁禍首就是在「業」,所以說,什麼東西都是在「業」裡面。


這四種變化裡面,詳細的來講讓你們也可以瞭解:


       這個「識」從自種生。什麼叫做種?好像我們種一棵樹,就是要有太陽、水、土、空氣,這個就是種;人呢,沒有地、水、火、風,就不能成為一個人體。所以人要生存也是要有空氣,就是這四大假合而組成的,這個叫做種,因有這個種,才形成這個「識」,這個種是從什麼地方來呢?什麼是心識生起之所依呢?佛陀告訴我們:「色等十處」!什麼叫做色等?什麼叫做色等十處?五根、五境。前者為五識之所依。五根是什麼?五境呢?五根就是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。因根而生;沒有根怎麼能夠立足?五境就是五塵: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。塵就是境,這個五根加五境就是「色等十處」了。


       五根如果沒有五境的話,那就不成「識」了,五境就是五根之所依,眼根對色塵,也就是色境,這個「識」才能分別出來,分別這個是什麼顏色?是藍的、白的、黑的?「識」要有五根跟五塵,沒有這個境的話,就不能分別出來,就不成「識」了,所以「五境」為五識之所緣!有外緣、內根才能形成「識」。


       如果有外緣而沒有內根的話,就不成「識」,要依根緣來相配合,這個「識」才能成。所以前五識的生起,一定要有所依及有所緣。若有根無境的話,這個「識」就不得生了!,好像眼睛瞎了,我們看不到外面,外面的這些外境、色境你不曉得;眼睛看不到,「識」就不能生出來,也就沒有辦法去分別,這個顏色是藍的、白的、紅的。我們耳朵聽到外面的聲塵、這一切聲音,不管是罵我們的、說我們的、叫我們的,心如果不起執著、分別,就不落在「識」裡面,那我們的「識」就是清淨了!修行就是要修到根跟塵了了分別,不落在執著跟妄想中;保持五根清淨,這就是我們要修行的地方。唯識就是告訴我們修行是在平常中,遇境能瞭解、明白,這個就是我們的修行所在!


       佛都告訴我們:那有什麼可修啊?我們的佛性本來就具足,是我們自己不願成佛,我們會有妄想、執著這種不好的「性業」,就是因為「性體」的問題。


       如果生長在一個很好的環境裡面、受好的教育,培養出來就是彬彬有禮、長幼有序。我們新出家遵守舊出家的人跟我們講的,同修之間也都要互相研究、互相勸導、互相提醒,這就是在修我們的「性」。「性體」不成,道業難成!所以為什麼修行人那麼多,真正成道的人那麼少呢?修行就是要修性、識、意、心,這四種,如果這個不修的話,那你沒有辦法成就道業。


       有人很喜歡偷人家的東西,因為他從小就養成那種習慣,看到人家的東西,他就要把它拿為己有,這個就是「性體」,習慣就變成「性業」。如果受好的教育,出來就有好的人格。德高望重的人就是從性、識、意、心這四相,修得很完整,自然佛性就顯現了。這就告訴我們平時就是要從這裡下手,根對境而能了了分別,知道就好了,「識」就不會生了。如果根跟塵相對而起了分別、執著,起了另外一種心的話,就落在「識」了,性、識、意、心這四相,就造了習業。


       今天講的就是這性、識、意、心怎麼樣去分別?你們一定要把這個搞清楚。在行、住、坐、臥、人與人的接觸、事與事的接觸,在任何的環境之中,能對這性、識、意、心的分別充份瞭解的話,那你們的修行,就很快可以入道!如果沒有認識,就常常犯成「性業」了。「性業」一起,那後面這三個不用講了,識、意、心都是連帶關係。人如果犯了「性業」,一定是在三惡道裡面。「性業」是不可轉的,是犯因果律。這是很嚴重的事情。


       接下來,我們講:降伏其心,是什麼心?


     《金剛經》講:「降伏其心」。降伏什麼心?我們要降伏什麼?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。沒有嫉妒心、沒有我慢心、沒有分別心、沒有差別心、沒有邪淫心、沒有惡心,這些心,都不能有。我們要有什麼心呢?就是要有慈悲心、憐憫心、同情心、普度眾生心。不要有唯我自私心,要有大眾的心,要把心轉成這方面。你能夠這樣,才是真正已經摸到什麼是心。也就是你已經真正「降伏其心」了! 


       現在末法時期,畜生道來的多,都好鬥、好爭、好強、自我心強。所以末法是最難修行的時候,如果在這難修行的環境裡面,你們能夠克服自己,成就自己,這才是真正是有智慧的人!


       所以在團體之中能考我們的、磨練我們的,才是我們真正的善知識!英雄都是在磨練中訓練出來的,沒有磨練,沒有經過一番的寒澈骨,怎麼修也沒有辦法從你的身體發出芬芳的香味。


       不怕外境怎麼樣,這就是在磨練我們忍辱的心,也就是成就我們無上的道心。諸位要瞭解,有逆境才是修行的心,順境就是退步的心。人在順境就得意,得意就容易忘形,就放鬆了。有逆境、有考驗,你可以時時提起,時時警惕自己,自然心就能定了。有定,智慧自然就生出來了,就能夠看得一清二楚、明明白白、這個就是修行。這個心要把它降伏,不要讓它有所起伏,這是修行最重要的地方。《金剛經》講:要「降伏其心」。你能降伏其心,就沒有四相了,為什麼沒有四相?這四相能合起來,就是一體了。十方佛本來就是一體,沒有兩體,眾生才有差別,才有體之別。我們修行要先把這個心抓住,把它降伏起來。心能降伏,道自然就入,心沒有降伏,再怎麼樣都沒有辦法入道。


       再來說:修行人遇事真認自己錯,莫論他人非,他非即我非,同體名大悲。


       一個修行人,一定要把立場抓清楚。凡是什麼事情,人家批評我們也好,說我們不對也好,我們都要去檢討、深入瞭解,有錯我們要勇於認錯,沒有錯我們也要默默無言,這就是修忍辱。有忍辱才有般若的智慧,沒有忍辱,就不起般若的智慧。無論人家如何來毀謗你、說你怎麼樣,都不要去跟他評理;如果我們跟他評理,他是是非的人,我們跟他同樣是造是非了。人家說是非,我們不跟他理論,我們就不落這是非。這個就是修忍辱!我有開示:如何修忍辱?這個帶子你們可以多聽一聽,曉得忍辱是怎麼修。


       我以前也是很暴躁,後來我聽到人家在背後講:這個出家人有什麼用?出了家脾氣還那麼大,什麼出家?我聽了之後,就拿了榔頭敲自己的手,左手都腫了起來,從此以後,就一直警惕要忍辱。我很感謝當時那個在家人講我,而且是我自己聽到;如果我沒有聽到的話,還是一樣,認為是自己對!


       所以說什麼事情,不管自己是對或不對,我們都要去檢討自己,要把它改過來。你能夠接受他來教我們,這個就是修行! 


       不能拿是當非,拿非當是!你能夠做到,他非即我非,就是同體名大悲。能夠做到這樣,就是修慈悲觀,觀世音菩薩就是修慈悲。所以眾生就是要有慈悲的心態。


再來呢,什麼是真的?


       修行學佛的人,對任何的宗派,都不要去評論它。任何宗派修行,若是能夠儘量利益他人,而不只是利自己、有損他人,這個就是真!如果表面幫助別人,心裡面有企圖:貪財、貪名、貪利、貪地位、貪權力,這都不是真心了,就是兩面心。現在的社會就是這樣,國與國之間也都是做兩面。自己就是兩面人,兩面是非,這個都不是利國利民的做法。不為自利而能利他人,也就是利國利眾生,這才是真的!學佛的人,做事情就要出自真心去做而不求後報;你還有求於後報,就不是真的了,這就是說你還有所貪,你對五欲還有所貪。地獄的五條根;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我們必須要把它拋開,如果你還執著在這一些,還停留在這樣,對我們將來的解脫生死,這是看不見的五條繩子把我們捆住,這是很重要的事情。


       再來,修道人不應該有情感!因為感情是很自私的。


       如果你還捨不了七情六欲,那就被七情六欲做主了,那就犯了自私;一自私,就離開了大道,開了我們要完成的大道業了。無上的正等正覺就是我們的大道業,完        成大道業就要大公無私,是非曲折都要分清楚,不能夠落在這個七情六欲裡面,你落在七情,還是有輪迴的。


       再來,要怎麼做一個好出家人?


       要做一個好的出家人,第一個就是要把戒持好!戒就是我們修行人的生命,戒不清淨,我們道業就沒有辦法成,有戒才能生定,因定才會啟發你的智慧,出家人最重要的,就是要做好一個標準的出家人,就是我們的戒要持好。戒如何下手?就是從我們平時的身口意,我們的六根要把它持好。我們要捨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這一些都是戒的根本。你這一些能夠把它戒掉,就沒有煩惱,沒有煩惱,就能自在,來去自如!一個真正好的出家人,在背後不說他人是非、不去批評人家,而是時時觀照自己的錯誤、改正自己的缺點;把自己的習性、不好的毛病要時時去觀照,把它改正,時時迴光返照自己的過錯、懺悔自己的過錯,做好僧團的一個標準出家人,這才是一個真正好出家人的榜樣。要教導在家的佛門弟子、或是信徒,要輕言細語來勸導他、說明給他聽,勸導一切眾生跟我們一樣修行,自利而能夠利他。


       今天我就跟你們講六點,希望你們時時要去複習、觀照,時時提醒自己!人活一歲,要把這一年當中不好的習氣,要檢討、把它改過;你能改過,就是修行。修行就是在修自己不正的行為。


       佛道,佛沒有什麼可修的,本來佛性就具足。我們的三身也都具足。我們修行目的就是要完成法身如來、報身如來、化身如來。如果你不去修的話,永遠三身不能合體,不能合為一體,永遠都是在六道輪迴! 


       這是我今天要跟諸位講的,希望你們牢牢記住、努力去用功!


 
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
多國語言翻譯

寶相禪寺網址QRCode

寶相禪寺
545南投縣埔里鎮麒麟里過坑路69號
TEL: (049)292-5113
FAX: (049)292-6271


http://pxmonastery.org
E-mail: px@pxmonastery.org
總訪客人數:1938836
本網由 千立人文科技 設計建構